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备课组
集体备课活动(二)
活动时间:9.10
活动地点:初三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陈玲、晏晖、杨志红、颜文天、邹逸、陈志怡、陆敏燕
主讲人:晏晖
活动主题: 名著导读探究《艾青诗选》
活动内容:
一、第一个环节:
明确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诗选》的内容,认识艾青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特点。
2.把握艾青诗歌中“土地”和“太阳”的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3.学会读诗,感受艾青诗的抒情美、理性美、色彩美与线条美。
【重点难点】
1.认识艾青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特点,感受其抒情美、理性美、色彩美与线条美。
2.学会读诗,把握艾青诗歌中“土地”和“太阳”的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二、第二个环节:
读评论,识作者
1.名家评论:读名家评论,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艾青及其诗歌给你的初读印象。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 ——牛汉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聂华苓
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 —— 铁凝
2.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1933年第一次以“艾青”为笔名发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抗战时期,他的诗作主要抒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倾诉民族的苦难,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土地的歌者”“‘太阳与火把’的歌手”。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3.人生经历:了解艾青的人生经历,说说你的感悟。
1910年,出生于地主家庭,但由于他出生的时候母亲难产,算命先生就说他克父克母,因此他被送到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抚养。他的养母是大堰河。
1915年,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7年,卢沟桥事变,艾青辗转各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战争的爆发影响了艾青的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
1941年,奔赴延安,延安时期让他的文风发生了大转变。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辗转在北大荒和新疆劳动改造,创作沉寂长达21年。
1979年,复出后重返诗坛,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外文学艺术最高勋章第一人。
1996年,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三、第三个环节:
看目录,知背景:
1.仔细研究诗集的目录,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1)分了四个阶段,三四十年代的诗歌最多;
(2)诗歌题目许多都是意象,太阳、土地意象最多;
(3)七十年代诗歌最少,意象与之前不同。“光”的意象是一直都出现的;
2.举例说说艾青诗歌创作的不同阶段及其风格
艾青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高峰:20世纪30年代
写作背景: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
作品风格: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主要篇目: 《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第二个高峰:1978 年以后。
写作背景:1957 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78 年重返诗坛,经过了二十年的沉寂,诗人“归来”,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作品风格:这一时期的诗人,仍然继续以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为主旋律。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主要篇目: 《鱼化石》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诗人由此引发出对生命的本质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镜子》写镜子“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因为它真实、直率,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光的赞歌》赞美“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哲思。
总结:《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其中收集了艾青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主要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高度浓缩了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①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表达了对下层人民困苦的悲悯和对祖国命运的忧伤,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
②抗战时期,其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表现出对旧社会的痛恨及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③1978年以后,其诗歌多是警策现实,充满哲思,但也有部分继续歌颂光明。
四、第四个环节:
明诗体,习方法
1.诗歌形式
选择《艾青诗选》中的诗歌,与《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比较,说说你感受到艾青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思考角度揭示:语言、诗行、诗节等
语言散文化、口语化;诗行长短错落;诗节自由随意。
请从下面的诗中选择一首或一首中的几段进行朗读,感受艾青诗歌的自由,感受艾青诗歌自由中情感的丰沛。
备选篇目:
《大堰河,我的保姆》《复活的土地》《北方》
《刈草的孩子》《火把》《黎明的通知》《向太阳》
2.如何读诗
(1)注意诗歌的形式
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使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
(2)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艾青的诗歌语言特色是他对光与色的捕捉、渲染。这似乎与艾青是个画家分不开联系。
(3)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据统计,《艾青选集》的406首诗中,借土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黎明的通知》等著名诗篇。
(4)体味诗歌的情感
“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可以说,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5)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诗歌除了语言美、意象美、形式美、情感美之外,往往还有理性美。在艾青的后期也有不少哲理诗,如《礁石》《鱼化石》《镜子》等。
五、第五个环节:
制定计划
请制定阅读规划表,在3周内完成《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
阅读时间 |
阅读篇目 |
阅读感受 |
第一周 |
|
|
第二周 |
|
|
第三周 |
|
|
六、第六个环节:
归纳总结:
1.作家聂华苓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接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很多人都觉得这短短的三句话不足以概括艾青诗歌的“好”,艾青的诗歌还好在哪呢?请为聂华苓做补充。
艾青的诗,好在
艾青的诗,好在
艾青的诗,好在宏大的主题;艾青的诗,好在深沉的情感;艾青的诗,好在意蕴深长的哲理;艾青的诗,好在独特的画面感;艾青的诗,好在自由诗体的独特风格……
2.艾青诗歌特色
(1)独特的意象,深刻的主题。
(2)忧郁的诗绪,深沉的思索。
(3)不拘形式,追求内在的旋律。
(4)诗中有画,讲究色彩、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