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初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三)

作者: 时间:2024年04月01日 07:59 点击数: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初二语文备课组

集体备课活动(三)

活动时间:2024年3月19日

活动地点:三楼办公室

参加人员:王传刚邹逸陈志怡、陆敏燕杨志红晏晖、孔丽

主讲人:陆敏燕

活动主题:文言文单元的教学研讨

活动内容

第一,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通课文,了解作品的主要意思。这个环节应该让学生在课下预习完成,课上则以此为基础,或者主要以学生自学时生发出来的问题为基点,或者在教师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的内涵、作者的情怀等。

第二,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诵读训练。三篇文言文,都比较“具象”,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桃花源、小石潭的景象和核舟的形象;都有比较清晰的写作顺序,如《桃花源记》有清晰的情节线索,《小石潭记》有明确的游踪,《核舟记》按中、头、尾的顺序来介绍核舟;都以散句为主,同时也使用了不少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的四字句。《关雎》《蒹葭》以四言为主,风格质朴,节奏铿锵,在写法上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这些特点,可以使诵读过程变得丰富有趣,避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诵读的效率。此外,很多教学内容,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对重要语句的思考等,都可以与诵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适当结合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把握文本的内涵。《桃花源记》为什么要虚构那样一个社会?从武陵人自述的和询问的一些话,可以察觉到一些端倪;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而《小石潭记》,按照游记的写法。应该就是记述去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我们能读出其中的不寻常之处,就是因为其中有作者的身世遭遇,这也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状况才能理解。

第四,要适当关注篇章形式上的特点,重视文体特征。本单元三篇文言文都以“记”为名,在古代都属“杂记体”,但写法各不相同。《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从体式上说都是游记,都有清晰的游踪(游览经过),但是也有不同。《桃花源记》是借游记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小石潭记》则是比较典型的游记。在记述沿途及小石潭上所见的同时,更多地抒发作者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如写“如鸣珮环”的水声、写“似与游者相乐”的鱼儿;或直接抒发情感,如坐潭上看到“寂寥无人”的四周时,直接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核舟记》虽然也名为“记”,但并不是记游,而是记核舟这个“物”,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至于《关雎》《蒹葭》这两首诗,特点也比较鲜明,如四言的韵律、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比兴手法的使用等,老师略加点拨,学生多加诵读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址:太仓市沙溪镇银溪路188号  联系电话:(0512)53227201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