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备课组
集体备课活动(八)
活动时间:12.24
活动地点:初三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陈玲、晏晖、杨志红、颜文天、邹逸、陈志怡、陆敏燕
主讲人:陈玲
活动主题: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古代白话小说该如何提升课堂效率
活动内容:
一、第一个环节:
要点梳理
(一)概述
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小说的语言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
2.句式
3.语体色彩
4.语言风格
(二)具体阐释
鉴赏语言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从词语使用的角度: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如果赏析叠词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动形象地描摹事物的状态;
(2)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美,给人一唱三叹的美感;
(3)突出某种感情色彩。
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散句的运用。
(1)长短句
短句:简洁凝练,增强语句气势,形成画面感。长句:叙述清楚完整,给人以较深的印象。
长短句搭配,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2)整散句
整句指整齐匀称、句子结构相类似的句式,常构成对偶、排比;散句指字数不等,参差错落的句式。
整散句结合,使得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句式整齐中见变化,语气气流中有舒缓,整散相间,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3.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口语:诙谐幽默,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给人平易近人、亲切的感觉。
书面语:较为正式,严谨周密,更有说服力。
4.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心理感受等。
5.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小说整体的语言特色,具体又可以分为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特色和叙述语言特色。常见的语言风格通常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具体的语言风格主要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二、第二个环节:
方法点拨
(一)解题技巧
小说阅读中对语言特色的考查往往立足于词语、句式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
1.词语和句式
遣词造句着眼于小说文本中的词句。选取文中富有内涵的语句,加以引导,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背后的丰富含义。
常见题型: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首先要解释词语或句子本身的含意,分析词语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关注用词、句式、炼字等现象;再结合情节语境,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意,尽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进而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重点分析这样的词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情感,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对上下文叙事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价值取向。
答题模式:××词语(句子),写了……(可点明艺术手法),表现或抒发了……
2.语言风格
常见题型:分析小说或小说某文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举例分析小说中某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答题思路:(1)分析人物语言特点,首先要找出有关的人物语言,然后联系人物说话前后的情境、缘由,分析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语言潜在的内容、反映的内心世界。举例说明,要具体到对某句话的细致分析。(2)分析叙述语言特点,要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将这种语言风格与小说的主旨联系起来揣摩。
答题模式:××体现了……的语言风格,有……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或性格),有助于表达……的主旨。
(二)知识小结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1)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2)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3)句式:长短、整散等。
2.答案层次
(1)概括特点。
(2)举例分析。
(3)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各种句式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等。
三、第三个环节:
考点:理解和品味小说的语言特点,包括字词、句式和语言风格等;并能够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赏析。
重难点:鉴赏文本具体句式的表达效果;品位和赏析小说具体的语言风格。
易错点:不能准确全面地赏析具体的字词和语句的表达效果。
题模一:词语类
例1.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至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了,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白晃晃的太阳下,小吴单薄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凄然地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汪”极言小吴严重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②“黯然”写出了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与赏析。解答时,与文章内容结合理解分析词语内涵和表达效果。①句中小吴在找老乡被盘问后,得到我的理解,深受感动,眼中流出泪水。“汪”字极言小吴严重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②经过长时间的找寻后,小吴并没有找到自己的老乡,心中满是失望和委屈,“黯然”一词写出了小吴情绪的低落,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
题模二:句式类
例1.2.1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题目。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5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本段文字句式整齐,节奏欢快,有一种韵律美:语言生动有趣,描摹各种动物活动情态惟妙惟肖,使人忍俊不禁,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从而强烈感受到褐色石生活环境的美好。
示例二:环境描写,描写了山间小渓旁动物们玩取、嬉戏的自由生活,突出了褐色石居住环境的美好和它的幸福、满足之感,并与文末褐色石被关进保险柜生活在黑暗中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赏析,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辨别是否有限制,如解答的角度等,然后再根据具体赏析题的答法及知识点,可以从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等)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从语言特色(句式、语言风格)的角度去分析,最后注意联系语句含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题模三:语言风格类
例1.3.1 阅读《变脸》节选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水上漂:狗娃,爷爷也是一个苦命人啦。爷爷的爷爷没有留下田地房廊,只留下小船一只,闽江湖不宿客店,跑码头俭省号钱,我一辈子都在水上漂采漂去。年轻那时候,娶了一个婆娘,生了一个儿子……
狗娃:你婆娘、儿子到哪里去了?
水上漂:儿子出天花死了,独苗苗早就断了。婆娘哩,嫌我穷,跟野汉子跑了。哼,幸好,我没把变脸绝活儿付给她,从此赌咒再也不跟女人打堆了。呸,女人家,扫把星,滚他妈的三十三!
狗娃:(一震,停止挠痒)……
水上漂:哎,咋个不抠了?
狗娃:(掩饰)我抠累了。
水上漂:莫累坏了,来,过来歇息。(将孩子揽到怀里)
狗娃:(依偎)爷爷,你真好。
水上漂: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烟,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
狗娃:(喜悦)爷爷,我要学变脸,快教我嘛。
水上漂:好,我先教你几句口诀,记住:家传绝技,独孤一枝。
狗娃:家传绝技,独孤一枝。
水上漂: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
狗娃: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
水上漂:记清楚……侍女背叛祖先……要遭天打雷劈哟……
水上漂连声哈欠,渐转呓语,打起盹来。
狗娃轻轻松出老人怀抱,童心独语,对月抒情。
狗娃(唱)
月亮走,我也走,
我和月亮交朋友。
给你说句悄悄话——
我是黄毛小丫头!
又是喜,又是忧,
小丫头遇上好老头。
心事不敢说出口,
害怕爷爷把我丢!
月亮走,我不走,
我和月亮分分手。
月亮躲进乌云后,
我愿留在小船舟。
音乐行弦,水上漂睡眼惺忪嘀咕。
(1)对狗娃唱词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情真意切,文辞典雅。 |
B. 感情真挚,富有情味。 |
C. 清新质朴,通俗易懂。 |
D. 不加雕琢,自然贴切。 |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本语言风格的理解。文中狗娃的唱词较为口语化,通俗易懂、自然质朴,而又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而A项中的文辞典雅,显然不对。
四、第四个环节:
随练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1)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
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出溜”是“滑”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老马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的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和反映的主题,联系具体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作答。此句写出了老马晕因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时的情形,是动作描写。“出溜”是“滑”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老马晕倒时的状态,生动形象。
随练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情世故
高军
我以前单位领导走路有点拐。小时候让一个庸医一针戳到坐股神经上,留下了点后遗症。开会的时候他要歪着坐,因为坐久了他屁股受不了,所以坐姿显得有点大大乎乎的。他的领导看了有些不爽,私下说这个人哪来这么大派头呀!也有人给他提醒过,他也知道这样不好。努力想改,但无奈坐股神经不争气,坐久了他还是要瘫下来。所以他一直也没升上去,混到退休仍然是一个副科级。他办公室在里屋,我在外屋。上班也没什么事,他到门卫那里把所有送来的报纸拿回来。一个人在里屋慢慢研读,屋子里静得跟座庙似的。偶尔我在外面能听到他“咕”的喝一口水,有的时候在里屋喊我,说哪哪杀人了,哪哪失火了,谁谁网络失身等等。你理不理他都行,他就是要喊几声,要有点人气。你如果站在他办公桌前,他就歪着脑袋从老花镜上边看你一眼说:“没事,你忙去吧!”
他办公室有好几盆花,每天早上来第一件事是端祥他的花。然后把杯子里的残茶倒在上面,花盆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茶叶。他喝茶喝得很浓,一抓就是半杯茶叶,上午泡一次,下次泡一次。他喝一口茶,然后在嘴里咂半天,然后从嘴里拈出一根茶叶梗扔到花盆里。这个人卫生习惯不好,香烟头扔在花盆里。反正这花是一家花木公司送来摆设的,死了自然有人来换。
他很不放心我的公关能力,我们跟附近几家饭店有签单合同,什么人什么菜,什么人怎么待,他心里有数,不要我们插手。他接到电话就开始想事,有想不起来的时候他就问我:“上次老王他们来的时候,给他们送的什么东西?哎呀!怎么这么快又来了,吃出好处来了。这次送什么好呢?”我知道这个事情是不要我烦神的,所以也没有理他。由他一个人在里边自言自语。记得有一次来了个记者,他说这人你先接待着。中午我们请人家吃顿饭,你们几个人都去作陪。
记者是个黄白净子脸,四十多岁的样子,两个手指头被薰得像雪茄皮儿一样。他拿出一个小本子时不时在本上划几个字。大部分时间是他说,他先是说他们报纸如何了得,有哪些上级领导能看到。其次说我要给你们弄个好版面,他回社里要活动。然后凑我近一点说:“活动,你知道吧?现在不都是这么一回事吗?”我说:“知道!知道!”他也没说个具体数目,我也没有追问。他显得有点失望,重新坐回去。后来又说:“你别小看我们虽然是市一级报纸,省里都要看的。啊!这个一上报纸,成绩上上下下都看得见,你们领导脸上有光。你们跟着不也沾光吗,年终总结也好写是不是?”他对我摊着手,似乎有一件绝大的便宜要让给我。我说我去撒泡尿,就从办公室跑出来给头打了个电话。我说:“他不像个正经人。”他说:“他有记者证的,进门就给我看了!你一定记住留他吃饭,把其它科室几个都喊上,我忙点事情,等完了我过去陪他喝两杯。
中午在单位附近一家签约酒店里请他吃饭。我请示头儿按什么标准来,他沉吟了一会说:“记者嘛,也不要吃得太好,吃好了就超标了,多点些大鱼大肉,酒就‘口子窑’吧!”我问他:“你什么时候来?”他说:“我等一会儿。我今天暂避一阵,等你们搞得差不多了,我去陪他一下意思意思就行了!”
我们这边一行十几个人,裹着一个记者浩浩荡荡去向饭店。我拿过菜单递给记者说:“不知道你的口味,你先点”。他说:“太客气了,你们点吧。”说完把菜单推过来。我最怕点菜,顺手把菜单递给旁边一个吃货说:“你经常到他家来吃,挑有特色的点一些。”我小声说:“不要超一千块钱,头吩咐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我发现记者同志吃得不大起劲,我招呼他吃菜,用勺子给他布菜。把酒给他满上,他摇摇手说下午还要回报社上班,实在不能喝了。
快要结束的时候头儿来了,一边连连说对不起。我们连忙给他找了个杯子,他摆摆手说:“我以茶代酒,身体实在不行。我来敬记者同志一杯。”那个人慌得站起来,把酒杯里的酒干了,头儿把手往下按按说:“报导那个事情,他们跟我说了,首先我表示非常感谢!回头请到我办公室坐坐,有些事情我们慢慢聊!”然后他看看桌子上的菜,显得十分为难的样子说:“你看看,你看看,到我们这个小地方,实在没有东西吃。左不过就是鸡呀鱼呀。”然后在盘里看了半天,夹了一条鸡大腿放在记者碗里。那个人用手捂着碗说:“我吃得差不多了!不要了!”他说:“看油滴到身上了,接着!接着!”记者把那一条壮鸡腿接到碗里,后来他又陆陆续续给他夹了几个菜,碗里菜堆得象坟包一样。吃完饭,他说:“记者同志抽烟不?”记者说抽的。他对我示意到柜台上拿一条烟,记在单位帐上。
香烟拿来,他拆开先给记者一包。然后我给抽烟的同事一人扔一包。头儿把大腿一拍说:“要吃差不多了,我们就到办公室坐坐吧!”然后他把手搭在记者的肩上,极其亲昵地往办公室走。头儿跟记者在办公室说了一会话。记者就出来了,脸色有点沮丧。出来的时候他把小本子揣在口袋里,对我点点说:“再见!”“再见。”过了一会,我进去,头儿正从嘴里往外拽茶叶梗。我说:“我瞅这个家伙不像个记者,倒像个骗子。进门就要钱!中午就不应该请他吃饭“。头儿说:“他要是不来,中午这顿饭财务上不好下帐。他一个人能吃多少?大头还不是我们这边人吃了。大家也有个由头在一块聚聚,你给搅散了,得罪人是不是?读书不能迂到书里呀,这些人情世故也要学学?”我觉得有点讪讪的,他接着说:“他来了也张嘴找我要钱。我都跟他说了,我在报摊上如果看到你写的报导出来了,你就来拿钱。我把他电话号码都留了,人家也不容易。不就是混个肚子圆吗?干什么要把事情办绝呢?”他说完,转过头嗓子里咕噜咕噜响了一阵。
(选自浙江人民出版社《橄榄成渣》 有删改)
(1)鲁迅先生在《孔已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历来被当作炼字的范例。其实本文也有经典动词的。如“裹着一个记者浩浩荡荡去向饭店”的“裹”,“头儿正从嘴里往外拽茶叶梗”的“拽”。你认为这两个字使用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裹:陪吃人数之众,颇为浩浩荡荡,陪吃之常态,客来主人福。②拽:靠咂是鼓捣不出来了,酒囊饭袋的粗俗行为,夸张戏耍颇有喜感,含有讥笑之意。
【解析】 此题考查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赏析。重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裹:陪吃人数之众,颇为浩浩荡荡,陪吃之常态,客来主人福。拽:靠咂是鼓捣不出来了,酒囊饭袋的粗俗行为,夸张戏耍颇有喜感,含有讥笑之意。注意联系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以及当时的情况及作者的情感。联系文章具体内容、事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