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备课组
集体备课活动(七)
活动时间:12.3
活动地点:初三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陈玲、晏晖、杨志红、颜文天、邹逸、陈志怡、陆敏燕
主讲人:陆敏燕
活动主题: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议论文写作之论证要合理
活动内容:
一、第一个环节:
写作议论文,意在通过论述说服别人认可我们的观点,或者通过批驳他人的错误观点来阐释自己的正确观点。
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合适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通过恰当的论证方法,达到论证的目的。
在论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论据确凿充分,论证符合逻辑,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二、第二个环节:
1.事实确凿,客观公正
在论述的过程中,最有说服力的当然是事实,而事实必须是真实、典型、新鲜的。
“真实”是说事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有关数据必须有据可查,确凿可靠。道听途说、想象虚构的材料不可充当论据。
“典型”是说事例能深刻揭示事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多数人所共识,有普遍意义。
“新鲜”是说事例最好来自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当然也可以指从事例中开掘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必须强调的是,将事例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中,对事实的记叙、描述要掌握分寸,不能尽情铺张,以致“有例无证”,让事实淹没了中心论点。
2.纵横阖阖,旁征博引
道理论证是一种很普遍的论证方法,所运用的道理一般指各类经典著作中的论述或名人名言,如在《谈骨气》中,作者引用了《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妙言警句,如《理想的阶梯》中引用了富兰克林的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科学研究成果中的公理和原理,人们熟知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也可作为道理论据。
3.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在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人们较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事物作喻体来阐明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难懂的事理(本体),从而深入浅出地把深奥的事理说得通俗易懂。
《鱼我所欲也》就是较好的例子,文章由“鱼和熊掌”的关系类比引出“生与义”的关系。
再如《虽有嘉肴》一文,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使读者很容易理解文章所要论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论述的生动性和深刻性。
4.正反对比,突出中心
在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正确的道理、事实来证明反面观点和事实的错误,也可以揭露错误的观点、事实来反证正面观点和事实的正确。正反对比能更好地阐明中心论点,告诉人们是非曲直,达到深化论点、发人深思的作用。
如《论教养》一文,用“一个男人在街道和公共汽车上乐于助人的表现”与“这个男人在家中不肯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洗餐具”进行对比,突出了这个男人在教养上的缺陷,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第三个环节:
范文展示
学会知足,方能常乐
北宋诗人林逋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人人都渴求快乐,但学会知足,方能常乐。
有人认为,知足常乐就等于不思进取。其实,这不过是一些“躺平派”懒惰与平庸的借口。知足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现实,顺境时不躁,逆境时不折。生活不会事事圆满,学会知足,方能拥有长久的快乐。
学会知足,不为物欲所困方能常乐。中国有句老话:“功高震主者身危。”道理大家都懂,可又有几人能懂得知足,放下权势和富贵,见机而退?大汉开国功臣张良却做到了。汉朝天下已定,汉高祖论功行封,张良辞让三万户食邑,只求取与刘邦初识时的小地方,随后辞官归隐,避免了和彭越、韩信等人一样的悲惨命运。学会知足,就会以长远的眼光待事,以淡然的心态看待功名利禄,享受安定祥和的快乐。
学会知足,不为喧嚣所扰方能常乐。杨绛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从不在意外在的繁华和享受。在她的晚年,丈夫和女儿相继去世,她搬到一个旧公寓居住,生活简朴低调,默默做学问,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我们仁》。学会知足,就可以坚持本我,不为俗事所纷扰,享受简单平淡的快乐。
学会知足,不为病痛所缚方能常乐。史铁生21岁时因病导致双腿瘫痪,他坐在轮椅上,万念俱灰,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在母亲和妻子耐心的开导下,史铁生渐渐意识到人生在世,活着已是莫大的幸运,更何况自己还有家人的陪伴。他在《病隙碎笔》中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学会知足,即使身处病榻之上,也会保持乐观的心态,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五卷书》中说:“谁要是在内心真正知足常乐,他就能获得一切安详、一切幸福。”知足是迷途中指引方向的路标,是喧嚣尘世里的一方净土,是失意时重新振作的密码。人生路漫漫,困扰何其多,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知足,享受快乐。
点评
文章开篇由诗人林逋的言论把“知足”与“不知足”进行对比,表明观点。
主体部分从“不为物欲所困”“不为喧嚣所扰”“不为病痛所缚”三个方面,分别列举张良辞官归隐、杨绛晚年专心做学问、史铁生不为病痛所缚的例子加以论证,论据充分,论证深刻。
结尾再以《五卷书》中的话作为道理论据,结合三个排比句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整篇文章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论证深入。
四、第四个环节:
驳论文展示:
环境未必影响成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广为流传的言论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多人都赞同这个观点。但近朱者一定赤,近墨者一定黑吗?其实不然,环境未必影响成长。
人们通常认为环境会左右一个人的成长。其实,这样看待问题过于片面。一个人是否成才并不取决于其生活的环境,关键在于自身的选择。不思进取的人即使身处优越的环境也难成才,他们躺在“安乐窝”里得过且过,近朱也不会变赤。反之,积极向上的人即使身处糟糕的环境也会奋发图强,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周围的环境,近墨也不会变黑。
大家都知道“扶不起的阿斗”吧?为了让阿斗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一代名相诸葛亮为他抄写有益的书籍,通晓律法、长于辞令的伊籍教授他,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常伴他的身边……阿斗的成长环境可谓十分优越,可他却贪图享乐,不思己过,最终兵败他国,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由此可见,不思进取者无论所处环境多么优越,身边的条件多么便利,也无法近朱而赤。
近朱而未赤者有之,同理,近墨而未黑者也不乏其人。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在剑桥大学接受神学教育,和一群虔诚的教徒同坐一堂学习神学,但这并未使达尔文被同化成“宗教木偶”。他坚定自己追求科学的信念并不断求索,最终顶着巨大的压力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由此可见,志向高远者不论前行的道路多么坎坷曲折,身处的环境多么昏暗不明,他都会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走向正途。
细数中外,像这样不受不良环境影响的事例不胜枚举,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如海燕般“迎击暴风雨”的高尔基……无数的事实证明,真正推动一个人前行或倒退的关键不是环境而是自身的选择。我们只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塑造良好品格,优越的环境可以为我们提供助力,糟糕的环境更能激发我们的潜能。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看待问题应当全面,环境的优劣固然重要,但未必影响成长,是“赤”还是“黑”,我们的颜色应由自己选择!
点评
文章由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入,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环境未必影响成长。结合人们的日常思维,第二段进一步明确“关键在于自身的选择”。
本论部分从“近朱而未赤”“近墨而未黑”两个角度展开论证,列举三国时期阿斗“乐不思蜀”和达尔文在宗教环境中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确凿论据,深刻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文章符合驳论文结构,批驳有力,说理充分,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