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例评析
数学教学通讯
投稿邮箱:sxj***@vip.163***
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
“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1课时)”为例
段有强 王 静
湖南省长沙一中岳麓中学 410205 湖南省长沙长郡梅溪湖中学 410205

《义 务 教 育 数 学 课 程 标 准(2011年 版)》(简称《标准》,下同 )指出,“数学素 养是 现 代 社 会 每 一 个 公 民 应 该 具 备 的 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 掌握 现 代 生 活 和 学 习 中 所 需 要 的 数 学 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 思维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方 面 的 不 可 替 代 的作用”[1].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 如何 提 升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成 为 广 大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华东师 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建议“教 —学 —评 一 致性”可“依据清晰的目标处理教材 、选 择方法 ;结合 情 境 创 设 引 导 主 动 的 、反 思式的知识建构;依托学习过程开展参 与式 、嵌入式 的 即 时 评 价 ,为 学 科 核 心 素养 的 课 程 目 标 达 成 指 明 清 晰 的 实 施 路径”[2].
笔者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第1课时 )”为例,探索在教学中如何实 现“教 —学 —评一致性 ”,提高教学的有 效性.
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
清 晰 的 目标 是“ 教 —学 —评 一 致 性 ”的 前 提 和 灵 魂 .没 有 清 晰 的 目 标 , 就无所谓“教 —学 —评 ”的活动;没有清 晰的目标 ,也 就 无 所 谓 一 致 性 ,因 为 判 断“教 —学 —评 ”是 否 一 致 的 依 据 是 教 学 、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 标 展 开 .学 习 目 标 的 确 定 需 要 综 合 考 虑课程标准 、教 材 和 学 情 三 个 方 面 ,因 而,笔者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一 )课标研读
《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能 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表
达式
探索并理解k>0和k<0
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二 )教材分析
本 节 课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反 比 例 函 数 的图像和性质,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 数 、二次函数学习之后的再一次强化和 拓展 ,图像由“一条 ”到“两 支 ”、形 态 由 “连续”到“间断 ”,是后续构建反比例模 型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基 础 ,也 为 高 中 学 习 其他函数做作好了铺垫,起到承上启 下的作用.
(三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 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又在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二章学习了二次函数,学生的抽 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 锻炼,基本具备研究函数图像和性质的 思想方法.笔者授课的班级 ,学生基础 一般 ,两极 分 化 比 较 严 重 ,大 部 分 学 生 具备一定的类比研究能力.
作者简介:段有强(1986—),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曾获得“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教研标兵”“市解题比赛一等奖”“市级优课”等荣誉.
22 > 2 0 2 2 年 11 月(中旬)
数学教学通讯
投稿邮箱:sxj***@vip.163***

> 课例评析
(四 )学习目标
结合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基于 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进 一 步 熟 悉“描 点 法 ”作 函 数 图 像的 主 要 步 骤 ,能 画 出 反 比 例 函 数 的图像 ,探 索 并 理 解 图 像的 变 化 情 况 ,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直观想 像素养.
(2)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的研究方法,结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探 究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渗 透数形结合 、分 类 讨 论 、从 特 殊 到 一 般 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和逻辑 推理素养.
(3)能利用反比例函数性质分析并 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抓住函数的变化规 律是由k决定 这 一 性 质 ,提 升 学 生 的 数 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素养.
依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 评 价 任 务 作 为 桥 梁 ,与 目 标 、活 动
相关联 ,它与 目 标 呈 对 应 性 ,并 嵌 入 学 习活动设计之中,保证了三要素的一致 性.评价任务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是 学生如何学习 、学到什么程度的判断依 据[3].学 习 目 标 设 定 之 后 ,应 设 计 用 于 判断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任务,评价任 务 的 设 计 优 先 于 教 学 活 动 的 设 计 ,即 “逆向设计”.
评价任务 1 通过 “活动1 ”复习引 入 ,复习的 内 容 都 是 为了“活 动2”作 图 做准备,引导学生正确画 出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并理解图像特征,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2“活动3”“活动4”“活动5 ” 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得 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3“活动6”环节,通过5个 练习题,有梯度地对掌握反比例函数的 图像和性质进行巩固练习,逐步实现知 识向能力的转化,针对目标(3).
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 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 嵌入评价任务,把评价任务作为教学活 动 的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 教 师 可 以 这 样 理 解,教学活动同时也是评价任务的呈现 与实施,学习活动同时也是评价任务的 理解与完成[4].
(一 )温故知新,引入新知 活动1:
问题 1. 什么叫作反比例函数 ? 反 比例函数自变量x、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 分别是什么?
问题2.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图表略).
问题3. “描点法 ”作函数图像的 一 般步骤是什么?
设 计 意 图 通 过 提 问 ,引 导 学 生 复 习 反比例函数 的 相 关 知 识 ,问 题 1中强 调 自变量x和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 ,是为 后面画函数图像列表取值不能取0和理 解图 像 为 什 么不 能 与坐 标 轴 相 交 做 好 铺垫. 问题2中回顾了 正比例函数的图 像和性质 ,在 后 续 的图 象 研 究 过 程 中 , 学生通过类比正比例函数的研究方法, 自然地通过分类讨论(k>0和k<0)来 研 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也是知识的 一 种正向迁移.
(二 )观察探究,形成新知 活动2:
问题1.作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
图像是直观描述和研究函数的重 要工具,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 研 究 函 数 性 质 的 前 提 .虽 然 学 生 有 用 “描点法”作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图像的 经验,但是由于反比例函数图像具有自 身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准确 画 出 完 整 图 像 的 可 能 性 比 较 小 .为 了
合理安排时间,奇数组学生完成y=
的 图像 ,偶数组学生完成y=
的图像.在
“列 表 ”这 一环节 ,由于活动 1复习了反 比例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这里学 生很少出现取0的情况.在“连线 ”这 一 环节中 ,学 生 可 能 存 在 以 下 问 题 :未 用 光滑的曲线 连 接 ,连 线 有 端 点 ,将 两 个 象限内的点连起来等,笔者通过实物投 影将学生的问题汇总展示 .学生很难 理解图像无限接近坐标轴,但不与坐标 轴相交,在活动1中强调自变量x和函数值 y的取值范围 ,这 也 为 学 生 提 供 了“数 ” 的 角 度 的 理 解 . 笔 者 再 通 过 几 何 画 板 展示两个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从“形 ” 的角度直观理解,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问题2.反比例函数y=
,k取不同
的正数时,图像有怎样的特点?
笔 者 通 过 几 何 画 板 ,变 化 正 数k的 取值 ,让学 生 直 观 感 受 图 形 的 变 化 ,渗 透它的形态特征.
活动3:
观 察 反 比 例 函 数
, y=
(k>0)的图像,能得到哪些特征?
笔者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 合理分工,领导者 、记录者 、汇报员等分 工协作,高效地完成了反比例图像的理 解和性质的研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 教师观察每组的完成情况,对于有问题 的小组进行指导,对因基础差而不愿参 与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顺利完成的小 组提出表扬,引导已经形成结论的小组 与其他小组进行组间交流.小组合作结 束后,派代表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 示,有异议的地方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5]. 学生在描述图像变化趋势时,教师一定 要强调“在每一象限内”这个条件.



> 课例评析
数学教学通讯
投稿邮箱:sxj***@vip.163***
活动4:
当k<0时 ,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
和性质是怎样的呢?请画出反比例函数
笔 者 安 排 奇 数 组 完 成y=-
的 图 像 ,偶数组完 成y=-
的 图 像 ,通 过 再
次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不仅能巩固和 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而且学生在画图 过程中能直观理解k<0时反比例函数的 性质 .笔者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几位学 生的作图,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 笔者通过几何画板,变化负数k的取值, 让学生直观感受它的形态特征 .学生 类比k>0时的图像性质 ,很自 然 地 能 说 出k<0时的图像性质.
活动5:
总结反比例函数y=
(k≠0)图 像
的特征和性质,填写表1. 表1
函数 |
图像 |
分布象限 |
增减性 |
y=  (k≠0) |
|
|
|
|
|
|
|
|
设计意图 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 的探索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笔者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图,亲身经历作图 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图像所反映出的性 质特征.在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 , 笔者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分工 合 作,基础弱一些的学生也能被带动参与 其中,对团队讨论出来的结论的印象会 更加深刻 ,这 样 课 堂 更 高 效 ,也 能 培 养 学生的 团队协作能力.
(三 )巩固提高,运用新知
活动6:
问题 1.下列图像中是反比例函数
图像的是 .

A. B. y y
x
O O x
C. D.
问 题 2.如 图 1所 示 的 图 像 对 应 的
函数解析式可能是 .

图1
A.y=5x B.y=2x+3
C.y=
D.y=- 
问题3.填空
(1)函 数y=
的 图 像 在 第 _______
象 限 ,在 每 一 象 限 内 ,y随 x的 增 大 而
(2)函数y=-
的图像在第_______
象 限 ,在 每 一 象 限 内 ,y随 x的 增 大 而
(3)函数y=
,当x>0时 ,图像在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
问题4.已知反比例函数y=
,
(1)若 函 数 图 像 位 于 第 一 、三 象 限 ,则k_______;
(2)若 在 每 一 象 限 内 ,y随x的 增 大
而增大,则k .
问题5.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 过点A(2,6),
(1)这 个 函 数 的 图 像位 于 哪 些 象 限 ?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2)点 B(3,4),C(-2,6)是 否 在 这 个函数图像上?
(3)若D(x1,y1),E(x2,y2)都在这个 反 比 例 函 数 图 像 上 ,且x1 >x2 >0,那 么y1
和y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4)若点P(x,y)在这个反比例函数 图像上,当x>3时,求y的取值范围 .
设计意图 笔者通过选取具有代表 性 、由 易到 难 的 题 目 ,引 导 学 生 在 研 究 每一个问题的特点时,能够紧扣“性质 ” 进行分析,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 目标.
(四 )归纳反思,深化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用到 了什么思想方法 ? 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笔者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 对 反 比 例函 数 的图 像 和 性 质 有 更 全 面 的认识.
结语
“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 基本原理 ,能 够 从 本 质 上 解 决“为 什 么 教”“教什么 ”“怎样教 ”“教到什么程度 ” 的教学基本问题.在教学中践行“教 — 学 —评一致性 ”理念,教师的教 、学生的 学以及课堂的评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 学习目标来展开,使得课堂更加生动高 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考文献: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育 部 . 义 务 教 育 数 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 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2013(01): 4-6.
[3] 李 忻 洁 . 教 —学 —评 一 致 性 教 案 的 编 制 研 究[D]. 山 东:山 东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学位论文,2019.
[4] 张菊荣 . “教 —学 —评一致性 ”:从方案 设计到课堂实施[J]. 江苏教育,2017(04): 29-31.
[5] 王 静 ,段 有 强 . 基 于“教 —学 —评 一 致 性 ”的 实 践 探 索 —— 以“对 数 函 数 及 其 性质(第 1课时 )”为例[J]. 中学数学教 学参考,2021(06):14-16.
24 > 2 0 2 2 年 11 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