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 ﹃教、学、评﹄ 一体化课堂教学探究

作者: 时间:2024年08月26日 10:59 点击数:

创新课堂

 

 

 

 

 

 

 


■■ ■■ ■■ ■■ ■■ ■■ ■■ ■■ ■■ ■■ ■■ ■■ ■■ ■■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教师落实“教、学、评 ”一体 化教学的现实依据,其明确了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以及相应的课堂 教学评价目标,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评三者的有机统一 教师应重视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学实践、课堂  评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高效落实以评促教与以评促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评 ”一体化;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 重视“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落实以评促学与以评促教,将评价深深嵌入课 程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建立以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素养导向为基本特征的 课程评价体系[1] 。新课标为初中数学教学指明了基本方向,提出了教学的具体 标准。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学习、评价的各 个环节中,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也是落实初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的有效推力,是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在新课标背景 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树立“教、学、评 ”一体化的意识,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 发,更新与优化课堂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学作用,强化 数学学科教学实效。

一、新课标下“教、学、评 ”一体化设计的内涵与原则解读

新课标高度重视教学评价的育人功能,明确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 习路径、课堂的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的有机关联,明确地指向有效教学[2] 。新课 标中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落实“教、学、评 ”一体化的设计与实 施,就必须深刻把握“教什么 ”“为何教 ”“如何学 ”“学到何种程度 ”“怎样评 ”等 问题的内涵与实质,运用以学定教、以教定评的教学逻辑,将教学评价真正纳 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并深深地嵌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

以学定教 ”是开展“教、学、评 ”一体化设计的重要原则与基本逻辑,意在 突破传统的“以案定教 ”教学设计模式的束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 过程中,提高课程教学的效度。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课程学习 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明确学生课程学习 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并开展教学活动。

“评价先行 ”是开展“教、学、评 ”一体化设计的又一关键原则,具体指的是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需要思考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科学依据,设计出能够表现 目标达成表现程度或质量标准的科学评估方案[3],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加强课堂中各项教学活动组织化、学生的学习任务结构化,确保课程教学始终 围绕教学目标。评价先行的逆向设计思路有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迅速调整与优化教学计划, 确保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深度契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高度

 


 

 


一致,实现教学一体、教评一体、学评一体,发挥“教、 学、评”一体化的积极意义。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 ”一体化课堂教 学的意义

(一)助力结构化数学思维课堂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评 ”一体化课堂组织模 式遵循逆向设计的内在逻辑,追求基于“理解 ”的课 堂教学,关键在于建立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 将习得的知识有效迁移与灵活运用到现实环境或全 新的挑战之中[4] 。教师要将“教、学、评 ”一体化的思 路渗透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立足于学科教学的 全局视野,通过整体设计、层级关联、系统优化等方 式,设计指向不同思维层次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与 评价活动,充分彰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化与 结构化 。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呈现结构化的教学内 容,能够顺应初中生学习的客观规律。灵活运用各 项教学活动与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改善不良的数学 思维方式,将抽象的思维变成可视化的思维学习成 果,并考查学生的思维学习成果是否满足预设的学 习目标中强调的要求,进而打造有效、高水平的结构 化数学思维课堂。

(二)为初中数学搭建教与学的基本支架

在教学方面,“教、学、评 ”一体化能够指导教师 依据学生学情、教学内容以及新课标要求设计具体 的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确定课 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评价体系 与数学教学活动,梳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落实高 质量的数学教学,并搭建数学教学的基本支架。在 学习方面,“教、学、评 ”一体化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与具体内容,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获得 全面准确的学习评价,并为学生搭建了数学学习的 基本支架。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 ”一体化课堂教 学的路径探究

(一)铸牢目标意识,明确“教 、学 、评 ”一体化的 起点

“教、学、评”一体化的语境范畴中,教师应当将 课堂目标作为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科学依据,将 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机整合到课堂 教学目标中,体现学科教学的价值与学生学习的目 的,并依据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评价目标,为 发挥评价的“促学”“促教”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教师

 

应当铸牢目标意识,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 教学实情、新课标内容等,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评价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后 续教学评价的开展确立方向,明确“教、学、评”一体化 的起点。

以鲁教版(五·四学制)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轴对称 ”为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根据 本课教材中呈现的主要教学内容,即“轴对称现象 “探究轴对称的性质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利用轴 对称进行设计”,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 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探究简单的轴 对称图形、学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等。教师还应当 结合班级学生以往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根据学生 的数学学情、思维发展特点、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等 研判学生的学习潜力。最后,教师还应当综合考虑 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如培育学生的空间 观念与应用意识、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等,最终确 立课堂教学目标:能够使学生发现与观察身边的轴 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激发其对于相关知识的 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概念,进一步认 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能够使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能够 使学生通过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与探究过程,掌握观 察、想象、分析、推理等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 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以及数学学科与现 实生活的紧密关联。

在设计好教学目标后,教师还需围绕教学目标, 设计本课的教学评价依据:通过开展过程性评价,指 出并促使班级学生改善在图形观察、问题分析、知识 应用等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过程性 评价的指引下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特点与性质等的理 解,能够迁移与运用轴对称的知识,激发对数学学习 的兴趣,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通过开展总结性评价, 全面分析与研判班级学生对轴对称这一知识内容的 掌握情况,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客观而全面的学习成果 反馈与个性化的课后指导。

(二)坚持评价贯穿,助力“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地  “教、学、评 ”一体化最大的变革体现在课堂评价  上,在“教、学、评”一体化范畴中的课堂评价是能够促 进学生学习的学习性评价[5] 。学习性评价能够指引、 助力学生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 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参考评价标准收获预期学


 


创新课堂

 


习效果,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作出诊 断与评估,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在教 学中,教师应当将学习性评价贯穿到课中与课后的各 个教学环节中,利用好评价的导向与优化功能,发挥 评价的诊断、评估作用,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以鲁教版(五·四学制)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主要包括旧知回顾、新知讲 解、知识小练、课堂总结四个教学活动。在课中开展 即时性评价时,教师应当在明确评价目标、把握以上 教学活动的不同要求、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 等基础上,落实差异化评价原则,评价学生在课堂中 的学习行为。如在回顾旧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 重点关注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分析与解决计算问题 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言语评价的方式指出学生在利用 一元一次方程等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表现出来 的优点与不足,助力学生及时巩固旧知,顺利过渡到 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在讲解新知过程中,教师可以 运用言语评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态度、数学学习方法 与问题思考的深度等,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强化对新知的理解与吸收。在知识小练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对等量代换法、消元 法等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知识理解能力、迁移能力、 思维能力。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评价学生是否 形成较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能否归纳二元一次方程 组的多种解法等。在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教 学平台,了解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 课后学习数据,并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课 后自学情况等开展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总体学 习情况,针对性强化。

三)彰显学生主体,提升“教 、学 、评 ”一体化的 实效

要想切实提升“教、学、评”一体化的质量,教师不 仅需要从“教”的层面入手,立足于教学的角度开展评 价工作,更需要从“学 ”的层面入手,组织学生开展自 评与互评,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促使其通过评价, 充分认知自己,实现自我进步。

以鲁教版(五·四学制)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勾股定理 ”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与 教学目标等制订评价量规表,明确评价细则[3],为学生 开展自评提供参考。如,在课前预习环节中能否找出 有关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与数学定理等;在课中学习 环节能否经历探索、思考、验证等过程,理解与掌握勾

 

股定理;在知识练习环节能否利用掌握的勾股定理解 决几何运算题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量规表上 的相关内容评价自己在本课中的学习行为,使学生较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总体的学习情况。

在学生自评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 层次、学习需求等因素,科学地将班级学生划分成不 同的互评小组,开展互评活动。同时,教师应当修改 与完善互评量表,例如,评价小组成员对勾股定理概 念、定理、公式的掌握情况;在运用操作、猜想、分析、 推论、验证等方法理解勾股定理、利用勾股定理进行 计算时的学习情况;在合作探究勾股定理时的合作态 度、合作能力等表现情况。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学 生能够借助评价量表有依据地评价他人,与他人开展 互动交流,汲取他人优秀的学习经验,及时反省自己 的不足之处,积累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实现自我发 展与共同进步。

四、结语

践行“教、学、评 ”一体化理念是开展高质量教学 的题中之义,也是创建理想课堂的应有之举。将“教、 学、评 ”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 学中,能够为教师与学生搭建起教与学的基本支架, 助力结构化课堂、思维课堂的构建,提高初中数学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了解 “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逻辑,采用逆向设计的思路 开展课程设计,设定适宜的课堂教学目标与评价目 标,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的培育任务,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 1]王萱 .“教-- ”一体化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 中的应用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20.

[2]谢帼眉 . 浅谈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的应用[J]. 考试周刊,202352):69-73.

[3]李旭翔 .“教—学—评 ”一体化视域下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研究[J]. 教师,202329):36-38.

[4]刘梅 .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C]//广东 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二 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六).2023438-440.

[5]廖卫东 .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实 践探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 会《教 合》研

(三).2023146-149.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历山中学)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址:太仓市沙溪镇银溪路188号  联系电话:(0512)53227201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