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之可视化单元整体研究
——以《平移和旋转(试一试)》为例
马秋
大连市沙河口区华北路小学 116021
摘要:“双减 ”政策指出: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压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育 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为真正落实“双减 ”政策,教师应整体把控教学内容,以 单元整体教学为抓手,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向学生输送一类知识的学习方法与路径,促使学 生形成核心素养,学习知识更是掌握学习的方法。而教学评一体化概念意味着将教育、学习 和评价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个框架下,可视化单元 整体研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困难,并为个 性化的教学提供支持和指导。接下来,我们以数学课程中的《平移和旋转(试一试)》课时 为例来进行教学评一体化可视化单元整体的研究,旨在指导学生学习平面上的平移和旋转操 作,掌握基本的几何变换技巧。
关键词:图形的运动;平移和旋转;平移的方法
一、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二、课时题目
第四课时:平移和旋转(试一试)
三、教材分析
知识层面: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 地认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出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 础上进一步研究平移,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体会平移运动的特点。
学习路径:本章内容存在着一致性,都是经历观察,想象,操作,总结的过程。
本节课学生需要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多动手,体验方法,进而掌握并说清楚平移的方法。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不仅要承担本节课的知识讲授,更要将这四节课的内容做 以总结,让学生体会到一类知识之间学习路径的一致性。
四、学情分析
学情 评价 及分 析 |
评价标准 |
评价题目 |
水平分解 |
能将物体进 行平移,找到 平移后的对 应图形 |
|
水平 0:学生将与小 船一样的图 1、4、5、 6 都涂色 水平 1:学生能够找 到图形 6 |
|
能在方格纸 上进行上下 左右的移动 |
|
水平 1:笑脸平移到 对应位置 水平 2:心形平移到 对应位置 水平 3:笑脸和心形 都平移到对应位置 |
分析题目 1:通过数据统计发现:94%的学生能够找到平移后的小船,说明学生对平移 和旋转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区别平移与旋转现象。 分析题目 2:学生知道将图形进行移动,但是在数移动的格数时,有的学生存在问题。 还有学生不能准确画出给出的图形,存在一定障碍。 综上所述,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移的特征——图形的大小、方向都不发生改变;平 移图形时要教给孩子具体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理解特征并掌握方法。 |
五、教学目标
1.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活动,经历实际操作过程,能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方向和 距离对物体进行平移,并根据方格纸上给出的起点和终点,能指出物品平移的方向和平移几 格,能用语言描述平移的过程。
2. 经历物品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过程,体会平移的运动过程,形成空间观念。
3. 通过动手实际平移物体验证想象的过程,激发数学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细致的数学习 惯。
六、 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谈话:同学们,老师上节课讲了什么内容呢? 预设:平移和旋转。
谈话:那我们上节课在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预设:平移、旋转两种变换现象。
谈话: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呢? 预设:观察——想象——操作——总结。
谈话引入:那本节课我们还能否用这样的思考路径和方法来学习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情境导入 任务一
出示情境图。学生读题:棋子向下平移 4 格,铅笔向右平移 3 格,三角尺向左平移 2 格。
学习任务一要求:
1. 先观察图形,想一想平移的过程。
2. 用学具移一移,将平移结果用笔描出来。
3. 然后看看平移后拼出的是什么图形,在小组内交流你平移的过程。
预设:(边移边说)棋子的移动:我看先向下,再数 4 个格。铅笔:先向右,再数 3 个格。 三角尺:先向左,再数 2 个格。
追问:同学们,你看他在平移三个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方向和距离。
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图形的特征,想象平移的过程,借助实物操作平移,验证想象过程是否 正确。与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是相同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平移时应 关注平移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任务二
谈话:我们继续用这样的学习路径和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出示情境图,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怎样才能平移到图③的位置?
学习任务二要求:
1. 先独立观察,再想一想铅笔和三角尺平移的过程。
2. 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预设:我通过观察发现铅笔向一个方向移动无法到③的位置,找到铅笔的一 个点先向右平移 5 格,再向下平移 2 格。
追问:同学们,你听出来他是怎么观察出铅笔和三角尺平移到③的位置的呢? 预设:找准图形中的一个点进行平移。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仍然先通过观察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想象平移的过程,总结出描 述平移的过程只需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看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就可以,最后画出整个图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图形平移的方法。
3.练习
谈话:我们用这种方法进行今天的习题训练吧。
第 1 题:请你先观察图形并找到点,想象平移的过程,用学具进 行平移并将结果描出来验证想法是否正确。
学生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并总结。
第 2 题:玩过俄罗斯方块吗?要铺满最下面的一层,说一说分别 进行怎样的平移呢?
第一幅图:
预设 1:将向右平移 3 格,再向下平移 6 格。
预设 2:先向下平移 4 格,再向右平移 2 格,再向下平移 2 格。
第二幅图
预设 1:先向右平移 2 格,再向下平移 5 格。
预设 2:先向下平移 1 格,再向右平移 2 格,最后向下平移 4 格。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前序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把握 平移知识,那么,大家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预设 1:学会了平移图形的新方法,可以先找到图中的一个点,将这个点进行平移,接着再 画出完整图形。
预设 2:在平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总结:大家回答得都很对,这一课时我们主要学习和掌握了平移的方法,学会了在平面上如 何移动图形点位来改变,这涉及了方向和距离两项内容,势必对大家后续学习更深层次的图 形变换知识有较大的帮助。
本单元小结:
谈话: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基本结束,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请大家来说 一说这一单元的每一节课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预设 1:课时 1 轴对称(一),老师带着我们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总结的方法学 习了轴对称的特征。
预设 2:课时 2 轴对称(二),老师带着我们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总结的方法学 习并补全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
预设 3:课时 3 平移和旋转,老师带着我们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总结的方法学习 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预设 4:课时 4 平移和旋转(试一试),老师带着我们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总结 的方法学习了图形平移的方法。
追问:虽然学习图形运动的方式不同,但都采用观察、想象、操作验证、最终总结学习经验。 可见,我们同一类知识的学习路径和方法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学习图形旋转的方法,你想 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学习呢?
预设:观察、想象、操作、总结。
总结: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最优化、高效率的课 堂展示给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实现进步,小学阶段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 老师的引导就像是画笔,老师想要让学生的人生画卷完美,就得用好“笔 ”,教师不仅要让 学生变成五彩缤纷的画卷,更要教给学生画画卷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在 课堂上积极参与探究,师生共同推进课堂的发展,实现知识的进步。
结语:在“双减 ”背景下,要顺应政策发展,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需要教师严格遵循 政策的规定,建设减负增效的课堂,避免照本宣科,强调传达方法,正如老话所说“授人以 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钓鱼 ”比直接送“鱼 ”更加有效,这才是身为人师的根本。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从最 初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对学生而言,老师把课堂主权还给他们,让他们可以自由发 挥自己的潜力,在数学知识的世界里尽情遨游,让数学知识和方法真正根植学生心中,促使 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思想建立,为他们后续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史宁中,曹一鸣. 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22.
[3] 刘月霞,郭华.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8.
[4] 马云鹏.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 [M].北京:教学科学 出版社,2019.
[5] 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 ”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6]林淑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J]. 课程教育研究,2017(7) :72. DOI :10.3969/j.issn.2095-3089.2017.0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