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 ”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作者: 时间:2024年08月26日 11:00 点击数:

课题研究

 

 

 

 

—学—评 ”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程丽静    李海红

 

 


【摘要】在传统化学教学过程中,评价模式和教学 过程分离,导致评价内容片面,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 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学—评 ”一体化的教学模 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加强了教学活动和评 价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 。要 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推动“教—学—评 ”一体化,就应 提高化学课堂效率,发挥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优 势,从而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评 ”一体化;教学 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评 价方式,实现了多元化评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 解自身的不足,更好地凸显教学评价的价值,促使学 生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 高教学质量水平[1] 。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探索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策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 习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一、“教—学—评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一)实现了三者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相互 独立的,两者互相分离。教师采用的多是单一的评价 模式,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和问 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不能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也很难从教师的评价内 容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学生自我能力的完善以及创 新思维的发展多数是在课堂上培养的,为此,教师应 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围绕教材要求和课时目标 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案,积极开展实践探究活 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二)关注学习过程,使评价更加全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

 

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创 新型人才[2] 因此,教学评价的方向和目标也要发 生转变,期末考试、月考成绩等传统、单一的评价方 式已经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或者说无法帮助 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通过强行记忆或 “题海战术 ”也许能够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其创 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却得不到发展和提升。而“教 —学—评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 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强教学活动和评 价之间的联系。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讨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优化先导条件,实现教、学、评的和谐统一, 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化学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 化学核心素养。

二、初中化学“教—学—评 ”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失去了导向性,会严重影响教学活动 的正常进行,教学任务多设置为常规性任务,则不 利于核心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建立 完整的目标基础,在评价时要以目标的完成情况作 为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样才 能实现评价的完整化和多元化目标。首先,要明确 单元过程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预测在技术手段 的帮助下可以实现的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标,根 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教学进度进行评价,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 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 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 内容、评价教学结果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不难发 现,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 没有挖掘出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方法和过程,从而缺 失了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单元 知识特点,另一方面要将探究环节作为教学主线, 避免出现轻过程、重结果的情况 。其次,要明确课



 

 


时目标 。单元过程目标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 思想,起到了总领的作用,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具 体明确的表述,于是就有了课时目标。课时目标作 为课堂的灵魂,是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表现的重 要依据,发挥着导评、导学以及导教的重要功能。 课时目标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陈述,可以调动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学习提 供方向指引。

(二)精选教学内容 1. 坚持一致性原则

教学内容要符合教材核心价值观,与教学评价 任务以及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保持一致,重视学生 核心素养的培养[3] 。根据课标要求,可以明确化学 学习的条目和目标。基于此,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 内容选择余地。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围绕评价 任务、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进行严格筛选,确保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学 习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 ”一节时,学生需要 掌握自然界氧循环相关知识,了解自然界很多物质 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且能够通过列举实例阐 述氧气的用途和主要性质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氧 气的性质,学习氧气与可燃物发生燃烧的过程。教 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归纳: 第一,掌握氧气基本性质,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探 究明确氧气用途;第二,了解氧气对于人类生活以 及自然界正常运转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析其作用以 及存在的不利因素,认识氧气对人类社会和大自然 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社 会责任感;第三,交流沟通,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设 计,确保实验方案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教师还要对 教学评价任务进行规划:首先,了解学生能否根据 生活经验以及已掌握的知识辩证分析氧气用途,客 观认识氧气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观察学生实验操 作过程,评价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最后,通过观察实 验现象,成功验证氧气是否具有助燃性。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验 证各种问题,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培养学生 实验探究能力。此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 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 。如果教学内容 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不仅起不到预期效 果,反而还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打击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2. 坚持多样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只关注单一素材, 而要借助不同素材呈现教学目标,根据学习主题的 不同匹配关联性较强的情境,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 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 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来完成学习任 务。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心智能力,让学生学会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提高辩 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优化学生认知策略,使 其扬长避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 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根据学习素材的不 同,在多次面对同样的活动内容时,要选择多种角 度,这样不仅可以拒绝重复性教学任务,让每一次的 学习活动都拥有不同的侧重点,完成多样化的学习 目标,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 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大自 然中的二氧化碳 ”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多角度认识 二氧化碳,可以开展使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操作, 结合干冰形成原理认识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从不 同的角度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使用途径。

3. 坚持重构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评价 任务、制订要求和目标时,要确保其关联性和整体 性,将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确保 教学内容具有思维梯度,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 学习需求 。为此,教师要“重构 ”教材内容,将核心 概念作为教学切入点,深入剖析教材,罗列出知识概 念,最终根据概念的因果关系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目标。教师要将重心放 在教材内容类型的甄别上来,分析难点问题和复杂 的知识点,把握事物内在属性,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 关联,因为这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在构建知识框架时 比较困难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氧气 ”的相关知识 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重构 ”教材内容,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验证氧气具有可燃性的事实,了解燃烧的本 质。此外,教师可以将金属腐蚀、燃烧、二氧化碳性 质以及氧气性质等内容进行整合与关联,引导学生 进行深度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前后知识的有效 串联,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也能加强 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教学活动的质 量。教师以教材编排顺序重构教学活动,随后围绕


 


课题研究

 


学生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调整教学活动。例如,在 教学九年级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这部分知 识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然后让 学生进行化学计算。通过观察以及调研,学生初步 理解了物质的构成,对化学变化也有了一定认识,但 是对于部分沉淀和气体生成反应,以及从微观角度 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前后质量变化的学习还是 比较困难的。为此,教师要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对 难点知识进行重新架构,优化教学方案,调整活动内 容。此外,教师也要尽量满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 现出的情感需求,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不仅要关 注教学中的调控、评价、推进、引导、启动等行为设 计,还要关注学生操作、思考、表达、阅读等行为预 设。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行为和教学行为,能够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设计教学过程 1. 开展逆向设计

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 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出发,根据预期的学习结果来设 计活动形式。由于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为实现最终目 标服务的,所以,教师可以秉承逆向设计思维,推动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进程。例如,在教学九年级 上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时,学生需要根 据实验现象进行探究分析,从实验过程中搜集有效证 据,验证猜想。因此,分析演示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现 象就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此外,学生需要分析二 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探究操作理解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因此,在情境观察 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 中分析出有效的论据,以上便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再 如,学生需要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了解 燃烧的必要条件,明确化学变化需要的特定条件。因 此,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提出猜 想,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总 结知识。

2. 设计规则方案

同一个教学活动类型,会因为学生实际情况的不 同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而需要采用不一样的实施步 骤、活动要求以及行动结果,为此,教师要以评价任务 与评价指标为立足点设计教学行动规则和活动方案。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时,教师可以细化观察实验现象这一操作环节,比如

 

铁丝、木炭、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分别具有哪些现 象,可以对验证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细化操作,比如 比较分析可燃物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分别具有哪些 不同的现象,分析其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评价 指标和评价任务设计行动规则和活动方案,能够帮助 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进而优化调整学习上遇 到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采用多元评价

“教—学—评 ”一体化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 念,改变以往的评价形式,将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 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一方面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 价,另一方面教学评价要向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向推 进,这样才能将学生和学校捆绑在一起,实现学校和 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以往的教学评价内容单 一、形式简单,导致教学评价片面,无法为教学的开 展提供针对性的数据支持。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 学习态度、探究过程以及对科学概念的认知理解等 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面评价。教师对学生 的能力和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点评,具体可以分为引 入新课之前的前置性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 价以及学习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模式 能够促进“教—学—评 ”一体化的开展,从而实现评 价效果最大化。

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教— ”一体化原则,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设计,不能 局限于单一课时,而应确保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帮 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 框架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目标。

【参考文献】

[ 1]鲁文娟 . “教、学、评 ”一体化提升初中化学教 学的实践[J]. 当代家庭教育,202225):129-132.

[2]张倩 . 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 建与实施[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 12):79-80.

[3]孙小红 . 初中化学“教·学·评 ”一体化教学模式 [J]. 202180): 121-123.

【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 ”规划 2021  度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评 一体化研究”(2021ZJZ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溡水实验学校;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遄台中学)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址:太仓市沙溪镇银溪路188号  联系电话:(0512)53227201 邮编:215400